大悲咒念诵网
大悲咒念诵网
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译文 金刚经注音 金刚经经典 金刚经视频
主页/ 金刚经经典/ 文章正文

新鑴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音释直解(圆杲)

导读:新鑴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音释直解武夷十六洞天城高 僧圆杲 解注  僧圆衍 校正  云庆庵 僧圆禄 僧圆贵 绣梓  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】  金者喻心之真体也。人之心体如百炼之真金,金经百炼而金体不消,成众器而金色不变,人之心体亦然,杂诸缘而心神不昧,溷众类而心体常灵,故心同虚空永固,金随今古常精,故心以金喻之,刚者喻心之真智也。人之心智如刚利锋刀,刀断万物而刀体常刚,经千磨而刀锋愈利,心智亦然,智鉴...

  新鑴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音释直解

  武夷十六洞天城高 僧圆杲 解注

  僧圆衍 校正

  云庆庵 僧圆禄 僧圆贵 绣梓

  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】

  金者喻心之真体也。人之心体如百炼之真金,金经百炼而金体不消,成众器而金色不变,人之心体亦然,杂诸缘而心神不昧,溷众类而心体常灵,故心同虚空永固,金随今古常精,故心以金喻之,刚者喻心之真智也。人之心智如刚利锋刀,刀断万物而刀体常刚,经千磨而刀锋愈利,心智亦然,智鉴诸尘而智眼常明,了诸法而智心永寂,故智有裁决之能,如刀有断截之义,是智以刚刀喻也。般若者,梵语,此云智慧,智慧者,心之真慧也。慧光如镜,诸形临镜而姘媸自现镜鉴,诸形而纤洪莫隐,心慧亦然,至隐能烛至微能知,无尘不显,无物不彰,慧有先见之明,镜有洞明之体,故慧以镜喻之。

  波罗蜜者,梵语,此云到彼岸也。岸者,土也。分于彼此,故有此岸彼岸。此岸者,心之妄也。遇缘即动,见境即生,凡遇境缘生诸妄法,诸有业缘,轮转此岸也。此只众生业识感报之土也。众生业尽,此岸即消矣。彼岸者,心之果也。灵虚独露,寂净湛然,尘不能染,法不能缘果人之土也。心常圆明湛寂,此即彼岸矣。

  经者,心之路也。若人依此金刚般若而行,则直到无为之岸也。以此观之,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,即是人之自己一个真心也。迷之则生死始,悟之则轮回息,今修行人知此自心智,此自性知真无妄,以智慧灯照破尘缘,了此妄法,立万行而不著于心,遇诸缘而心常湛寂,如此修行疾登彼岸矣。偈云:金刚般若义含多,有筏方能可渡河,心镜未明休懈怠,更须经上切磋磨。

  【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】

\

  姚秦,东晋伪王也。姓姚名兴为,秦国王也。三藏者,经律论也。鸠摩罗什,此云童寿,谓童年而有宿耆材德,故秦王诏译此经,译者翻梵语为此语矣。

  【如是我闻。】

  如是者,真不违俗,名如俗顺于真曰,是故称如是也。如是之法,我从佛闻,我者,阿难自称也。佛说此经,我亲得闻矣。此经说我者,谓空相无我之真我,闻者,谓缘空无闻之真闻也。昔弟子常问于佛云:他时编集经教,当如何起首?佛言:从如是我闻起也。

  【一时,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,】

  一时者,是佛说经之时也。佛者,觉也。心体离念觉了真妄,觉体周法界中尽,虚空际最清净者,迷此众生悟此即佛也。舍卫国者,乃波斯匿王所居之国也。祗树者,祗陀太子所施之树,故称祗树也。给孤独园者,舍卫国中有一长者,名须达多,先事外道,亦好施贫济诸孤独,故国人称名为给孤独长者,闻佛说法,心生渴仰,布金买祗陀太子之园建立精舍,请佛居此说法,祗陀施树给孤独园,故称祗树给孤独园也。孤独者,幼而无父曰孤,老而无子曰独矣。

  【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】

  比丘,含三义:一乞士,二破恶,三怖魔也。大比丘者,道德之称也。千二百五十人俱者,佛初度陈如等五人,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弟众一千,次度舍利弗目揵连,各兼徒众一百,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,经中举其大数,故减五人,此众并事外道后转受佛教也。

  【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】

  尔时者,彼遇食之时也。世尊者,世世常仰三界独尊,故称世尊也。食时者,人之所食之时,则佛著三衣,持宝钵,入城乞食,教化众生,去此憍慢。入城者,精舍城外,从外而入,故曰入城。

  【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】

  次第者,不择贫富次第,乞矣至本处者,至祗园精舍之处。收衣钵者,收起三衣袈娑与钵盂,后洗足整座面壁也。

  【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「希有!世尊!】

  须菩提,佛之弟子,行证无诤,故称善现,了法虚妄,理悟真空,亦曰空生,亦名解空。尊者,心得菩提正道,称理得名,故名须菩提也。请佛开示菩提妙心,故偏袒右肩、膝跪、合掌,敬白佛言:此为教至,敬而已。希有世尊者,言佛福慧双足,叹言三界之内,少有我佛之慈愍也。

  【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】

  如来者,佛号也。本觉名如始觉名来,本始不二,故称如来矣。菩萨者,修行人通称之也。菩萨,梵语菩提萨埵,今略其文,而言菩萨,此云觉有情也。觉性中若有情妄,即名众生,觉无情妄,即名为佛,故有情即是众生也。惟有如来慈愍念众生,善能守护,有大智慧,一乘心法,嘱付诸菩萨。

  【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】

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梵语也。此云无上甚深正等正觉,此即人之圆觉妙心也。若人发此正觉之心,当依何住何能降此尘妄之心矣。

  【佛言:「善哉,善哉。须菩提!如汝所说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,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:】

  善哉善哉者,叹美之辞也。言须菩提善能问此菩提妙心也。谛者审也。

  【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「唯然。世尊!愿乐欲闻。」】

  应者,当也。如是者,当理即如,无非即是。此言欲发菩提妙净真心,当向菩提心中而住,如此方能降伏尘妄之心。唯者,诺也。然者,是也。须菩提闻佛说此,真能降妄,默契无疑,唯此应之速也。称尊领教,愿乐欲闻。乐者,爱也。

  【佛告须菩提:「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】

  摩诃者,梵语,此云是大也。摩诃萨者即大菩萨也。一切众生,一切者总标也。众者,不一之称;生者,生灭之义也。

  【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】

  众生,虽多不出九种十二类。涅槃体上本无众生,按楞严经中,乃觉明为咎,应根尘识,业性发生,见明色发,明见想成,异见成憎,同想成爱,流爱为种,纳想为胎,交遘发生,吸引同业,六种乱想,随业感生。种种众生,各有八万四千,充塞其类也。若卵生者,卵惟想生,合气成卵,识想飞沉,故有鱼鸟之类也。若胎生者,胎因情有,合精成胎,欲想竖横,故感人畜之类也。若湿生者,湿以合感,合爱为湿,和暖发生,所趣无定,翻覆乱想,故感蠢蠕之类也。若化生者,化以离应,意欲飞腾,趣新乱想,无而忽有,故有转蜕飞行之类也。若有色者,但事日月星辰,坚执留碍,其心乱想,结成精耀,休咎精明,其类充塞;若无色者,厌有著空,灭身归无,惑业昏重,识附阴隐,体合空昧,空散销沉,其类充塞;若有想者,虚妄失真,邪著影像,无有实色,托识罔象,潜结貌状,神鬼精灵,其类充满;若无想者,不了谛理,固守愚痴,习定灰疑,思专枯藁,精神化为土木金石,其类充塞;若非有想者,诬罔取他,纳为已有,忘本蒸尝,认彼宗嗣,异质相成,其类充塞;若非无想者,怨害相酬,伤杀相反,生理怪诞,弃绝伦义,如土枭附块,为儿子,成父母,皆遭其食,其类充塞。此说九种十二类众生,皆未悟明涅槃,妙心迷陷,情欲积妄,发生妄随轮转,谁不知此众生,心体本即涅槃,若一念回光悟明,无生之理,断除情妄,即证入无余涅槃,而自灭度之矣。涅槃者,乃无生灭之心是也。众生分上,无欠无余矣。有余者,习气未尽。无余者,能所俱消也。

  【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】

  四相者,识心未了,即有我相,迷己认他;即有人相,情妄未除,即众生相;作后有念,即寿者相。菩萨心净,诸法不生,实非有相,若四相未除,即非真菩萨矣。

  【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】

  复次者,重举也。心有住著,即名悭贪心。无住著,即名布施。法乃尘妄之名,布施解脱之义法,本无住所,生灭随缘,言菩萨勿著于心,当行布施也。六尘者,在眼曰色,在耳曰声,在鼻曰香,在舌曰味,在身曰触,在意曰法。今此六尘之相,若生染著,即为悭贪;若无住著,即名布施矣。

  【「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
  不住相布施者,菩萨觉心清净,知法本空,虽有万行利益众生,无有一毫著福之念,净心无染,其福莫量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」「须菩提!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」「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】

  东南西北为四方四维,即四隅也。以四方四维上下总谓十方矣。虚空本无方所,何有十方?佛言:十方者,显此虚空大之无极矣。今谓菩萨无住相布施,言福德亦如此之大者,而心包太虚,则福性亦同太虚之大也。是故佛告菩萨:不当住法住相,但当心无所住处而住,若心无所住,是名真住矣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】

  如来者,即真如性也。是诸佛法身,乃众生本体也。身相者,是色身幻相也。言不可以执幻相得见真如妙心也。相本沤幻,故佛言:身相即非身相也。

  【佛告须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」】

  若见诸相非相者,心不起分别见相之念也。若见相著相,即背真理见相非相,即见如来矣。

  【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」佛告须菩提:「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,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巳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】

  实信者,实谛之阶梯也。信则所言之理顺,顺则师资之道成。盖须菩提疑此如来言说般若无相章句,众生难信,故作是问。而佛恐阻众生实信之心,且告之莫作是说矣。持戒者诸恶莫作;修福者,众善奉行。倘佛灭度之后,若人闻此般若章句,信为实有者,则知此人,不但于三五佛前种诸善根,特于无量劫中,承事诸佛种善根矣。

  【「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,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】

  净信者,净者净而无染信者,信而无疑。若人闻是章句,生一念净信者,悉知此人心空,四相诸法自净矣。无法相者,为无见所执也。亦无非法相者,为有见所执也。是以法相本无因执故有,若能信心清净,则众生垢净如此,即得福无量矣。

  【「何以故?是诸众生若心取相,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,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。】

  心本无相,若觅心取相者,即著四相。若法与非法悉属妄缘,俱无实相,若取而求之,亦染四相,是故诸法体空,不当取著,故如来说不取相者,以是义故。

  【「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】

  佛说:一切法度我,一切心我无,一切心何用,一切法是以如来说法,如舡筏者,能度此岸人于彼岸矣。盖人四相空尘,心净正法,当舍何况非法,正谓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矣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」须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】

  如来妙心,无有决定之法,即名菩提,亦无有定法可说也。如镜本无定像,随形自现;法本无定体,随缘自生。道经云:空即是空,空无定空;色即是色,色无定色是也。

  【「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】

  无为体上,实无法可得可说矣。今经言非法非非法者,此法说有亦非有,说无亦非无。非法者,心本是无;非非法者,应缘而有。理唯一心,事收万物矣。所以者何,言理无阔峡,见有浅深,此无为体上,或有得皮得骨得髓者,圣贤之位,随德称尊,见深行广,位重名高,三乘圣贤,于此无为体上证悟,各有浅深之殊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」】

  三千世界者,日月运行一须弥山,照四部洲中为一小世界,以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,以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,以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。以一千大千一千中千一千小千总为三千大千世界也。七宝者,所谓金、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玛瑙、瑱珠、玻璃是也。佛言尽三千世界七宝布施,言得福虽多,不如般若功德之大也。

  【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」】

  须菩提证无证三昧,悟体性空,答福德甚多者,心顺无诤,言非福德者,性悟真空也。福德性者,乃般若之慧也。性非福德,故如来说福德多矣。

  【「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】

  此经中乃至四句偈者,休言独称四句偈上有「乃至」二字下有「等」字也。或有一句二句乃至百千万句,只此统说,何以独称四句偈耶?看经者可宜详观也。此言统说金刚般若经中之大义也。般若无相偈说无为,谓人心体本自无为,当依般若能证无为之果矣。若人于此经中能悟明真理,操心向道,更复为人解说此经之义,则是人其福胜前三千七宝布施福德也。唐玄宗云:三千七宝虽多,用尽还归生灭,四句经文虽少,悟之直至菩提,所言诸佛及诸佛法,皆由此金刚般若而出者,惟此经之至要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所谓佛、法者,即非佛、法。】

  佛法在心而不在教,故云:所谓佛法者即非真佛法也。

\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『我得须陀洹果』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」】

  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此四果者,乃凡夫流入圣位之阶级也。若人心当以无念为宗、无著为用,佛恐人心存四果之念萌于其间,以障其道,故设此四果而问。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,复为办论,若以事言之,则有果有相;若以理言之,则非果非相。断三结,得须陀洹果,不堕三恶,人天七返,永断诸苦,入于涅槃。名为入流者,心不入六尘之境,初流入圣地,是名须陀洹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斯陀含果』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」】

  断三结,薄贪嗔痴,得斯陀含果,永断诸苦,乐证无为,名一往来者,一反生天上,一反生人间,便得涅槃,虽名往来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那含果』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子来,是名阿那含。」】

  断下五结,得阿那含果,见思惑断永脱苦轮,入于涅槃,名为不来者,不来欲界受生也。而实无不来者,心无所得而不著不来之相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』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』,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】

  阿罗汉果者,永断贪欲、嗔恚、愚痴、无余烦恼、生灭,以尽净行,以立于法无染,不来三界受生矣。阿罗汉者,悟诸法空,若作得道之念,有所得心未除,即著四相矣。

  【「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!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离欲阿罗汉』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』,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!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」】

  无诤者,随顺无违也。三昧,梵语,此云正受,心不受一法是也。阿兰那者,梵语,此云即无诤也。须菩提离三界,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,体悟真空,乃人中最为第一者,虽然证此四果位,而心不作是念,若心作此证果之念,则与道相违,佛即不说须菩提是行无诤之行也。实无所行者,悟心无得,虽云无诤之行,亦是虚名耳。

  【佛告须菩提:「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燃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如来在燃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」】

  如来者,佛自称也。然灯佛者,即是释迦牟尼佛之师也。法由心悟,岂从外得以心印,心是名为得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」】

  菩萨庄严者,菩萨六度万行以为庄严。佛土者,心土也。真如妙心,乃诸佛之净土,是众生之觉源也。但了法空净,即真庄严。维摩经云: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,盖此心净,便是庄严也。若著相施为,即非庄严,名庄严矣。

  【「是故须菩提,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】

  佛土既以心净为庄严,则菩萨当生无染净心,不当生六尘妄想之心矣。而者下接上之辞也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,若心无染而清净,真心自生也。譬如天平盘中无物,其针自正矣。

  【「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?是身为大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】

  王者众所尊也。须弥山者,上至忉利天,下极昆仑际,乃娑婆世界之主山也。大之莫及矣。佛引此譬喻,尚有人身如须弥山之大,可为大否?须菩提遵顺无违,答言:甚大,须弥虽大,不满虚空,法身之大,含纳大虚,故楞严云:虚空生汝心内,由如片云点太清里,况世界生于虚空之内,须弥亦住世界之中,岂得为大也。故法身无相,诚为大也。须弥有相,不足为大矣。是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诸恒河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!」】

  恒河者,舍卫国城外有河名恒河也。佛常指河中沙为喻,言恒河中有此无量数之沙,亦有无量数之恒河胜过此沙之多,是诸恒河中之沙,此言多之甚矣。

  【「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佛告须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胜前福德。】

  恒沙七宝布施,福报无过人天。若人于此经中究明至理,必证菩提之果矣。

  【「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。】

  随说者,随处与人说经之所也。塔者,贮佛舍利之塔庙者,立佛圣相之庙也。故有人天修罗而此供养,今当知此说经之处,一切人道天道修罗道,皆以香华幡盖以为供养,胜若佛之塔庙者,何也?为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也。是故人天如此恭敬矣。

  【「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!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】

  若人明此般若妙义,即知心能作佛如此受持,则是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也。一切诸佛皆依般若而证,故云此经在处,即为有佛也。是人若能恭敬此经,即为尊重弟子也。

  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当何名此经?我等云何奉持?」佛告须菩提:「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】

  金刚是喻般若,是法般若。波罗蜜,是梵语,此云智慧到彼岸也。出前经题,注讫耳,以是名字者,此经乃般若之名,非真般若之体,故说名字也。汝当奉持者,当依义奉行持教流通也。

  【「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则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】

  但有言说皆无实义,般若无相,故佛说即非般若,是名般若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】

  如来说法,为利生故,真如体净,实无法可说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「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】

  三千世界,不外乎心一切微尘,悉依于地,故世界者,随众生心业所感,而有众生心净,则世界净;众生心垢,则世界垢。悟法无体,即非微尘,悟相虚妄,则非世界,佛心空寂,观此微尘不实,世界非坚,故说非有尘世,是名尘世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。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,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】

  三十二相者,如来以三十二妙行感此报身妙相,净如琉璃,内外明彻,虽则报身殊妙,亦是幻妄,终归坏灭,故说非相,是名为相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】

  七宝布施,是利物济贫;身命布施,乃了心立行,无非福报也。

  【「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」】

  佛言:小则微尘,大则世界福报。则妙身立行,则布施如此尘世身行,四事尽属虚妄,幻无有实体,若人能持此一经,为人解说,则得福多矣。

  【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「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】

  须菩提,闻佛说尘世身行尽属虚幻,深悟明此金刚般若之义,伤感悲泣,白言:世尊,我昔得缘空慧眼,如何契此经义之迟也。

  【「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】

  实相者,真实无妄之相也。若人闻此经义,信心清净,则实相自生,诚为第一希有功德也。

  【「世尊!是实相者,则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】

  实相无相托名为相,故说非相也。

  【「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」】

  须菩提言:闻经受持,不离者,心空即受持不难,来世众生能空四相,持此经者,即为第一希有,有四相即忘夭之体,般若无相离相体净,故名离相,即夭破相,尽是名诸佛。

  【佛告须菩提:「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】

  如是如是者,佛许言之。理当理当也。苛若人闻此般若无相妙法,则无惊疑怖畏者,此人亦为希有也。

  【「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: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】

  第一波罗蜜者,非说布施波罗蜜为第一也。直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矣。此般若能摄三乘、四果、六度万行,凡诸善法,皆依般若之功也。非般若则不能立此行,非般若则不能证是果矣。是心经云: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而得究竟涅槃,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得证菩提正果,故此般若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如此佛称般若为第一之波罗蜜也。即非第一波罗蜜,若属言说,亦是名字中波罗蜜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】

\

  忍辱能降嗔怒,嗔怒能浑般若。古云:一念嗔心起,八万障门开。若嗔怒既是不降,则般若真性不现。故佛设忍之权,方净般若之体,故称忍辱波罗蜜也。则辱辱亦无实体,其嗔既泯,其忍自消,故谓非忍辱也。

  【「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】

  歌者,好声色;利者,贪财利。六祖云:此王好色,贪利,是无道之君也。人以一生为一世,佛在歌利王,五百世前因中修五百世忍辱波罗蜜矣。故四相不生,其心不忍而自忍也。

  【「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】

  佛言:欲发无上觉心者不当著诸幻相勿著六尘,妄心当生,无住真心,若心有法,住者即非真住,故肇师五论云:圣人之心住无所住。

  【「是故佛说: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故应如是布施。】

  住色布施者,言著相布施也。菩萨布施为利生也。故华严经云:不为自身求快乐,但为救护诸众生是也。

  【「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。】

  诸相是妄尘,众生是妄识,俱无实体,故佛说诸相非相,众生非生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】

  真语不伪,实语不虚,如语理当不诳,语无妄不异,语始终为一,故圣人之语义语也。非比众生欺诳之语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】

  得法者,悟明心法也。此叉无实无虚者,言实而无相可睹,言虚而应用无穷,此即空不空如来藏也。

  【「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】

  妄法能翳真心,若菩萨住法布施,欲见如来法体,如人处于暗室,欲睹诸相,实不可得,若心不住法,而布施者,空体昭然,如人有目,一契心原如空,有日见种种色了,然在目矣。

  【「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即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】

  当来世者,将来之世也。此金刚般若经者,佛之智慧,若人能受持读诵,解其实义者,则是人入佛知见。得佛知见,即为如来如此成就无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