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悲咒念诵网
大悲咒念诵网
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
主页/ 果煜法师/ 文章正文

自我实现的需求

导读:自我实现的需求引言:  今天所讲的主题,是有关「自我实现」的需求。在正式讲这题目之前,我想到:过去曾跟某些人的对话;而对话的内容,对于如何处理「自我实现、成就感和归属感」,会有一些启示。所以,我先把两次对话的内容,说明一下。  1.「超越」的心态  在我年轻、还未出家时,喜欢爬山。有一次,参加一项登山活动─在台湾登山界,算是较高难度的─能高到安东军。在中央山脉上纵走,前后大概要花五天以上的时间。 ...

  自我实现的需求

  引言:

  今天所讲的主题,是有关「自我实现」的需求。在正式讲这题目之前,我想到:过去曾跟某些人的对话;而对话的内容,对于如何处理「自我实现、成就感和归属感」,会有一些启示。所以,我先把两次对话的内容,说明一下。

  1.「超越」的心态

  在我年轻、还未出家时,喜欢爬山。有一次,参加一项登山活动─在台湾登山界,算是较高难度的─能高到安东军。在中央山脉上纵走,前后大概要花五天以上的时间。

  因为那时候的成员,就是几个学佛的朋友,不是很专业的登山老手。要登这种山,其实是不够安全。所以就请了一位登山老将,当我们的领队兼向导。他外号叫小罗,是当时山界顶顶有名的人物。且听说他也是拍电影时,很专职的替身;所有大明星觉得有安全顾虑的,都找他来作替身。

  所以,他全身衣服一掀开来,到处都是伤痕、疮疤。以他一生之中,有太多「超越」的记录。所以他最喜欢谈的,就是于伤痕与疮疤中,如数家珍地展现出各式各样「超越」的记录。。

  我闷闷地听了几天,心想他是领队,就让他去炫耀吧!然而,我们那次的行程,却在中央山脉上碰到了风雨。因不能继续前进,就只能窝在帐蓬里闲聊。两天下来,又是听他不断地夸示、炫耀,听得我六根不净,七窍生烟。于是我想:得整整他,让他收敛一点。

  于是第二天,吃早餐时,我就直接跟他讲:「你开口也超越,闭口也超越,但是如果你只能用凡夫俗子的标准,去追求超越。乃更证明:你还只是凡夫俗子而已!」这一棒喝,他即受到很大的伤害。从此看到我,就闪一边去。

  后来,听说他不再爬山了,乃到乡下买块地,种田去也。自从那次后,我就未再跟他碰过面。然如碰面了,我会跟他恭喜曰:「小罗,你这次真的已超越了凡俗的标准!」所以云何才是真「超越」呢?

  2.「女强人」的定义

  有人问我:「法师,你对女强人的观感如何?」过去是男尊女卑的时代,而现代者,女众的地位已愈来愈高矣!所以包括在座各位,都有不少所谓的「女强人」。然我对女强人的观感为何呢?

  我说:「我不从某个点,来判定谁强谁弱?而应从整体的视野、从全方位的角度,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强是弱?」我们知道,有些人虽外表上威风凛凛;但事实上,乃外强中干,甚至色厉内荏而已!

  所以有些「女强人」,从另一方面去衡量,其实是非常脆弱的。相信,不只是女强人如此,很多大男人也都如此。所以云何才是真正的成就感呢?云何才是终究的归属感呢?

  以上引言说过了,乃开始讲今天的主题─自我实现。兼谈成就感与归属感。首先讲「何谓自我」?

  一.何谓「自我」?

  在西方「原子理论」的背景下,常以个体为自我。

  故民主政治,也是从此而演绎出来的。

  西方心理学的书,我看了一些,但已忘了他们是怎么定义「自我」的。然就西方文化的思考模式,大概是从希腊时代,就有一种惯性的思考模式─即「原子理论」也。一切物质,都是从最基本单位的「原子」,再组织成「分子」;从「分子」再结合成「个体」。

  目前科技虽较发达,故原子已非最基本的单位;而是可再微分成质子、中子、电子,甚至α子、β子…,我也搞不清楚。但是这种思考模式,基本上还是一样的。从最基本的单位,再结合成分子;从分子,再结合成更大的个体。所以,云何为希腊的城邦政治?每一城邦者,即是一个分子也。而民主政治中,每个人都有一选票者,即是最基本的单位也。

  简言之,西方文化的思考模式,终究不出「先分再合」的基本典型。

  故从西方的思考模式去演绎:在政治上,即成民主政治;在经济上,即为自由贸易。终究不出「先分再合」的典型:也就是先有许多个体,我是一个个体,你也是一个个体。然后再将个体,整合成群体、社会、国家。

  于是乎,自我如何实现呢?乃必透过与外界的整合,才能实现也。然云何与外界整合?这又千头万绪,而不知从何下手矣!所以,很多人都很茫然!不知自己要做什么?要往何方去努力?这是西方的思想方式,所无法跳脱出的盲点。

  二.关系中的自我

  于心理学中,另有谓:所谓自我,乃是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与转化。

  故在此定义中,已非「先分再合」的典型矣!

  后来,在心理学上有另一种定义:所谓自我,乃是从种种关系中而能呈现。故不是先有一个我,再从这我去建立与周边的关系。反是由种种关系中,才能呈现出这个「我」。也因为种种关系的离合,自我才能作提升与转化。

  以此思考方式,其实已跳脱出西方以自我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,也已跳脱出「先分再合」的思想困境。而东方的思考模式,却刚好相反,乃习惯从整体里去看个体。所以下面,我们再说到「佛法中的自我」。

  三.佛法中的自我

  无者,无界限;无者,非主宰而已!

  故何谓自我,乃不过「众因缘生法」而已!

  各位不要急着说:佛法既说无我,即无此问题也;故无自我实现的可能。其实,从我弘讲以来,已再三说到:佛法所谓的「无我」,不是抹杀身心的存在。而是所谓「无」者:第一是没有界限,第二是不能主宰。

  其实没有界限,即如前面所讲的: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与转化。故自我与万缘,云何曾有界限呢?

  至于不能主宰者,用现代的术语说,就是互动关系,而非单向控制。所以,用佛法来看自我,其实很简单:自我者,乃「众因缘生法」也。既在众因缘中,自我才能存在;也在众因缘中,自我才能变化。

  所以「在关系中的自我」与佛法所谓的「众因缘生法」,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故我再三说到:西方人的思想方式会慢慢进化到跟佛法类似的典型。因为当视野愈来愈宽阔时,先前以个体为中心的思考模式,一定得改变、提升,而变成以整体的视野,来观照个体的存在与变化。

  四.伦理中的自我

  如中国传统社会所谓的「五伦」:君臣.父子.夫妇.兄弟.朋友。

  并且规范为父慈子孝.兄友弟恭等。

  自我既是「众因缘生法」,自我既得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。由此再回顾中国人所讲的伦理,即感受不同矣!我们既然活着,就会跟周遭有种种的关系。于是因为不同的关系,就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,这即是「伦理」也。

  「伦理」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,乃以五项为代表,而称之为「五伦」也。五伦或曰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或曰: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君仁臣义等。以此五伦,而界定不同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。

  其实关系不只如此,如师徒.主佣.买卖.同学.同事,

  甚至人与牲畜,人与大自然等。

  如果我们放眼去观察,其实常存的关系不只是五伦而已!比如:师徒之间,也有另一种权利和义务。比如主人跟帮佣间,又是另一种权利和义务。至于同学、同事,甚至买卖双方间,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。像「公平交易法」的制定,大概就是规范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吧!

  甚至所谓的「伦理」,也不限指人与人间的关系而已!如人跟动物、人跟植物、人跟周遭的环境,都有种种能享的权利,也有种种该尽的义务。这即是环保的需求也。

  譬如到风景区游览时,就会发现有很多指标告示你:什么都不要留下、请把垃圾带走、不可攀折花草树木等。这就是为了与周围环境,建立良善的关系也。

  目前的社会,因太「自我中心」而逐渐脱轨、失序─说什么「只要我喜欢,有何不可?」

  所以如用西方,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,便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。因此整个社会就形成脱轨、失序的现象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社会,是很明显有脱轨和失序的现象。所以,有些人竟说:「只要我喜欢,有何不可以的呢?」这种说法,就是纯粹的自我中心;只是单向地思考,而未顾及到与周遭的互动关系。

  故这个时代的政治家或宗教家,都应再提倡伦理道德,这是唯一能对治自我中心的解决方案。当然,如更深刻地说,不只是提倡伦理道德,而是得建立缘起的正见。因为此才能真正开拓我们的视野,因为此才能真正消除自我中心的执着。

  但是伦理,其实是双向的互动,而非单向的制约。

  但我还得再补充的是:伦理是双向的互动,而非单向的制约。过去有一段时间,政客们也似在提倡伦理。然他们的伦理是:你们既是属下,当无条件地服从主管。故若不服从主管,即是不遵守伦理!可是他们自己,有没有遵守伦理呢?

  所以,如开口也伦理,闭口也伦理,却只是想依此制约别人,而非要自己依法奉行;则愈提倡伦理者,社会将更混乱尔!何以故?因为此时的伦理,乃沦为争端的工具、争端的武器也。

  故我们当知,伦理本是双向的、互动的。其实中国的伦理,很明确就是双向的,你看「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」;且父慈、兄友在前也。要父先慈,子才孝;兄先友,弟才恭。

  又虽同为父子.兄弟.夫妇,但种种缘起不同,也不能因刻板而失去弹性!

  第二,在中国的「五伦」中,虽规范为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等,各有不同的权利义务。但如用因缘法去看,虽都名为父子、兄弟,但每对父子、兄弟、师徒间的种种关系,其实都不一样。所以不能用一成不变的配对关系,去界定、制约。

  譬如:过去都说,男主外,女主内。或说严父慈母。但事实上,在这个时代中,甚至在过去的时代中,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案例,所以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权利、义务,去制约所有的关系人。

  一切法,乃同中有异,异中有同;故在同名目里,会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关系。且这互动关系,还得随因缘而不断地调整。这也是说:虽在这个时代中,我们得重新提倡伦理;但不是提倡僵化、刻板的伦理,更不是提倡单向制约的伦理。否则,旧患未除,又起新殃矣!

  于是自我于伦理中,云何实现呢?唯各负责任.尽义务而已!

  过去,在中国崇尚伦理的社会中,根本没有「如何自我实现」的问题。因为在伦理网里,每个人只是各尽本份、各尽责任跟义务而已!

  所以云何自我实现?根本就是「莫须有」的问题。如自我实现,竟泛滥成「只要我喜欢,有什么不可以」的心态,便是人类浩劫也。

  五.理想与现实

  下面要讲的另一个问题是「理想与现实」。很多人都会说:「理想是理想,现实是现实;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,实在太大了!」这种话我们因听得太多,就很容易误以为是。然而,我要说的是:如因差距太大,而无法实现者,即非「理想」也!

  因何谓「理想」?用理性的方式去思惟、规划也。

  至于何谓理性的方式?乃基于:1.有现实的需要,2.有客观的可能性。一方面是有现实的需要,不只是个人的需要,而且是大众的需要。一方面是有技术、资源的可行性。于是乎,既属大众的需要,即能众志成城。更何况又有技术、资源作后盾,即能按思惟、规划者,而逐部完成也。那会有「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」的问题呢?

  譬如建筑师于设计蓝图后,却觉施工有困难。

  便只证明此建筑师,乃下劣无能而已!

 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:譬如一个建筑师,既设计蓝图,按部施工。却于施工中,遭遇极大的困难,而没办法完工。他能以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」而了事吗?

  非为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」而无法完工;而是为这个建筑师太烂了,而无法完工。因为一个高明的建筑师,应该事先考虑到种种因素,才去设计那张蓝图。因此当蓝图画好,即应能盖得出来,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。如果是一个更高明的建筑师,还能用最少的人力、物力,就盖出一座尽善尽美的建筑来。

  但是很多人虽云「理想」,却只是忆想.幻想.梦想而已!

  所以如有很大的「理想」,却无法实现。乃只证明:此非理想,而是幻想、妄想尔!所以不要信口开河地乱道:我有什么理想。

  如还处在睡眼蒙眬、神智不清的状态中,他能有什么理想呢?甚至本质上,就是个「非理性」的人,怎有能力去建构他的理想、去实现他的理想呢?于是再叹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」,应该怪谁呢?

  不能怪现实太冷酷,而是怪自己太无能、太浪漫了!

  我们再把真正的「理想」,复说一下:其乃基于现实的缺陷,有需要去改善它。于是设计工作次第、鸠集人力、物力,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。到最后能如规范、设计地完成它,即称为「实现理想」也。

  何谓「心想事成」?乃是从设计工作程序后,而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。

  因此,中国有句话曰「心想事成」。如果成天打妄想,也都能心想事成;则这世界就糟殃了。

  故对我而言,所谓「心想」,即是精心设计也。既根据现实的需要,又有专业的知识、技术作后盾,以此而设计工作程序,这称为「心想」。至于「事成」呢?最后,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,即「事成」也。所以,对于一个聪明者、一个真理性者,乃都能「心想事成」也。

  故现实很冷酷吗?未必!

  花开是现实,花谢也是现实;何谓冷酷呢?

  所以,很多人只会再三叹到:现实很残酷!其实只能怪自己不够现实!因为我们要知道:既花开是现实,花谢也是现实。你不要于花开得很美时,就陶醉地忘了「花会谢」的现实。于是待花谢时,就说现实很残酷。那于花开时,你又要说什么呢?

  同样,有些人,只能奢望理想,而不能实现理想,才会说:现实很残酷。云何只能奢望理想,而不能实现理想呢?一般人的解码是:理想太高!这话虽也没错!但我宁可说是:不够现实!云何不够现实?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和足够的资源,所以不能盖五十层、一百层楼的大厦。这即不够现实也。

  以佛法看现实:何谓现实?现诸法实相也!

  一般人提到「现实」,都会有负面的情绪,谓「那个人很现实」。意思是:骂他,既冷酷又无情。其实,在佛法里讲到现实,有不同层次的定义:

  云何为「现实」?「现」诸法「实」相也。何谓「诸法实相」?「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即是「诸法实相」也。

  如果这样,还不够现实的话,我们再引用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:唯佛与佛,乃能究尽诸法实相。所谓诸法: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体,如是力,如是作,如是因,如是缘,如是果,如是报,如是本末究竟等。这即被称为「十如法界」。所以要深入诸法缘起中,才有办法现「诸法实相」。

  所以谁最现实呢?唯佛也。以最现实故,能完成自度度人的理想。

  所以,世间谁最现实呢?释迦牟尼佛最现实。过去,太虚大师曾着了一部论,名曰「真现实论」。他的意思也一样,世界谁最现实呢?佛菩萨最现实!

  因为佛最现实,所以才能完成自度度人的理想。而我们因为不够现实,所以成天打妄想,故什么事也办不了。

  于是乎,云何能自我实现呢?从现实中完成理想。

  如何从现实中以完成理想呢?唯更深入去了解现实的层面尔!

  所以在这个观点中,云何能「自我实现」呢?能从现实中,完成理想,即是「自我实现」也。

  而现实者,唯「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尔!至于理想者,唯「自度度人」也。

  六.定位和抉择

  如前所谓:自我是在种种关系中,而得呈现与转化。故如有不善的关系,要去改善;因要改善,所以有「理想」也。

  然于现实中,待改善的关系,竟是太多了。我们既不可能每个都着手改善,也不可能同时着手改善;因为人能用的时间是有限的,尤其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。所以有些关系,虽不相应;可是,却非我能力所能改善者。或虽能力所及,但有更重要的事,急须处理。因此在这么多待改善的关系里,就需要作「定位与抉择」。

  要选定目标,且规画从何处先着手?这就是「定位与抉择」。每个人,在他生命的过程中,一定得为自己作定位。不然,既样样通,也样样松。什么事情都去搅和一番,却什么也不能成就。

  譬如:我已出家,且被称为法师。然我竟是何种法师呢?我心知肚明,如就修定而言,我修定功夫不好,故禅坐时,妄想还是很多。教界公认:广钦老和尚修定功夫最了得。我跟他比,就落后人家十万八千里!

\

  再说作学术,在学术界里,公认印顺法师最了得,写的书,既多又细腻。我实在佩服,在没有电脑的时代,竟有办法写出那么多架构森严、资料繁琐的书?我们已用电脑了,都还觉得不可思议。

  至于「度众生」嘛,我也不行!你看大法师们,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。我还笑他们:东西转战、南北奔波;春夏秋冬、从不休息。而我却常高居山上,一边凉快。

  但是,至少我肯定:我对义理的抉择与统合,既有天生的资质,也有后天的兴趣。尤其这对学佛大众,是很重要的。因此,我明确地定位:我只是一位讲经的法师,且重点不在讲很多经,而在如何把看来似乎矛盾的学说,用简单俐落的方式,给统合出来。

  既给自己这样的定位,所以我不用盖大庙,也不用收徒弟,因为这跟我的定位,乃不相干。

  已抉择后,既不羡慕别人,也不菲薄自己;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而已!

  既抉择定位后,我就不会羡慕别人。印顺法师的书,写得很好,我赞叹、尊重,但是未必羡慕他;因为他是他,我是我。有的法师道场大、信众多,大名鼎鼎。我也不会羡慕他;因为他是他,我是我。

  如大家都能理性地作好「定位与抉择」,就不会有「一窝蜂」的现象了。已经有那么多人做的事,为何还急着去凑热闹呢?但很多更重要的事,为何反无人垂怜呢?这就是为大众在作定位与抉择时,太盲目了。

  于是乎,既已作定位与抉择,则云何自我实现呢?既不用羡慕别人,也不可菲薄自己,而是按部就班地,趋向它、完成它。

  当然一个具智慧的抉择,必得内审视自己的才能与兴趣,外兼顾社会的需求与发展。

  然而要作一个有智慧的定位与抉择,基本上要考虑两个情况:对内,要审视自己的才能与兴趣。众生不一样,有些人书虽念不好,但手脚很伶俐。我就听过有些人,什么手工艺品,只要眼睛看过后,就做得出来;而我们学了老半天,还笨手笨脚的。也有的人语言能力特别好,可同时学很多语言;而我的外语,却一样也学不好。这是要审视自己才能之所在。

  然有才能者,未必有兴趣;有兴趣者,不见得有才能。故又要能兼顾才能与兴趣,才能相得益彰也。其次,对外也要顾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。不能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,结果车造好了,却无人理睬。既赔老本,又对社会没有贡献。

  若能符合当时的需求,又能兼顾未来的发展,乃更尽善尽美矣!有些现在正尖端,正亮丽的行业,过五年、十年后,就红颜薄命了。故能有前瞻性的眼光,已看到未来的发展与需求;则既能更精准地为自己定位,也能更有效地奉献社会。

  然在此多元化的社会中,却反更难去定位和抉择哩!

  故说到最后,还归咎自己不够现实而已!

  虽客观地说:工作无贵贱,行行出状元。可是要怎么为自己作定位?还得非常理性、非常用心。但事实上,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,却更难定位和抉择也。说到最后,也只是一句话:只怪自己不够现实。

  因为现实,乃包括:既了解自己的才能与兴趣,也评估社会的需求与发展。如果能兼顾这两种现实,便绝对能够为自己作个明智的定位与抉择。

  以上是讲到「自我实现」的部分,下面再论「成就感」:

  七.成就感

  在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中,很难避免会以凸显自我为手段。

  于是既从定位与抉择中,慢慢改善一些关系,就能完成部分的理想与自我实现,这便有「成就感」了。然而这成就感的由来,竟是以「凸显自我」为手段?还是以「消融自我」为手段?还得仔细思惟跟抉择。

  在西方的文化中─既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,很难避免会以「凸显自我」为成就感。所以,总是希望把自己抬得高高的;相对地,也要把别人踩得扁扁的,这才觉得自己有「成就感」。甚至以征服大自然,为「成就感」。

  但如秉「众因缘生法」的知见来调理,其必以消融自我为目的。尤其就改善关系而言,必以达成「统一和谐」为首要课题。而既统一和谐者,即已消融自我矣!

  以达到「统一和谐」为目的,而非以「凸显自我」为目的,这是东西方文化根本的差异。所以在中国,乃以「天人合一」为修道最高境界。至于佛法,更以「寂静涅槃」为最后之归宿。故在「天人合一」与「寂静涅槃」中,那还有什么自我可凸显?那还有什么成就感可追求的呢?

  不能以挖肉补疮的方式,来追求成就感。

  其次,西方人的成就感,又习惯从单一的点去衡量。故难免有挖肉补疮的弊端。譬如:有些人于工作时,拼命去争取绩效;结果却把人际关系搞坏了。甚至,也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。因为既把焦点集中在一点上,便会把其它的资源,都耗在成就这一点尔。结果,往往得不偿失。这也是我最初讲:所谓「强人」,不能从单一观点去衡量。

  而佛法,在「众因缘生法」的知见下,所顾虑到的必是全体的统一和谐。于是既顾及到全体的统一和谐,乃必以消融自我为最后之归宿。这是从「成就感」,再讲到「归属感」。

  八.归属感

  佛法常谓「依法不依人」,故非归属于人也!

  其实,若能确认前所谓的「定位和抉择」,即是最初之归属感。

  以学佛的人,当「依法不依人」,所以如就「归属感」而言,即非归属于个人,或少数人而已!而是当以「法」作为我们的归属。然而,法是什么呢?法如何归属呢?

  我们前面所说的「定位与抉择」,即已有归属于法的意味。因为如我已确定要做什么时,心即已落实、归属在这件事上。比如我念高中时,若未决定:到底要念那一组,心就漂浮不定,而无法安定。待已确定要读甲组,心才安定下来。至于选职业、找工作亦然,如已定位、抉择好,心才有办法落实。所以,「定位与抉择」是我们生命中,最初的归属。

  以亲近善知识,为次阶之归属。

  然而虽已「定位和抉择」,自己不见得有能力去完成;故还得经由善知识的教化、辅导,才能渐完成理想也。而「善知识」,又可分为个人或团体。譬如从皈依三宝,到佛教团体修学佛法,乃都属于亲近善知识的范围。

  故大原则,虽是依法不依人。但还得有「依人」的过程。于是以亲近善知识而为次阶之归属也。

  最后,终能达成理想者,为究竟之归属也。

  以佛法言之,云何为达成最终之理想呢?唯「寂静涅槃」尔!而既证「寂静涅槃」,还有什么「能感」跟「所感」呢?

  九.总结

  这也就说,虽然我们是用西方的名相:自我实现、成就感、归属感,作引子,但说到最后,还不出从「众因缘生法」的知见中,去「消融自我」而证入「寂静涅槃」也!故从佛法的角度来看,这些名相,本质上都是西方文化,所变现出来的「情见」尔!所以真要解决,乃必先勘破其「莫须有」的本质,才能彻底解决也。